【專訪 Home 心 執行長 蕭存佑 Jonathan】不找藉口,找方法!以新創思維前進照護產業!

成員平均年齡 26 歲,利用軟體與數據翻轉照護產業!

畢業於台北大學企管系的 Jonathan,曾經於英屬留學代辦公司以及品牌顧問公司工作,從中學習到行銷的渠道及運作方式,而產品規劃、設計經驗也對 Home 心的創立初期有許多實質的幫助。

Home 心名字取自於「放心」台語的諧音,公司成立兩年半,於 2022 年初被 500 Global 投資,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 26 歲,是一家提供照護服務的公司。其利用 Marketplace 的網路商業模式,給予供給者( — 照護員)良好的工作環境,讓需求者( — 家庭)可以快速找到安全有品質的照護服務。一旦開始媒合,多位照護員的資料將透過系統分析評分,找出與家庭需求最相符的照服員,最快可以在 7 秒內完成媒合。

Jonathan 之所以創立 Home 心是因為儘管家中有多位成員具有醫療背景,在家人生病時卻依然遇到照護問題,於是 Jonathan 希望可以透過創業解決照顧服務的痛點,做出自己都想用的產品。另一動機是考量到少子化、老齡化的趨勢,人力將越來越稀有,許多家庭終將面臨照護問題,於是 Jonathan 決定全心投入照護產業。

 

培養技能是關鍵,提高自己的學習曲線!

Jonathan 高中時就有創業想法,不過當時沒有確切痛點,於是決定先進入職場累積經驗。在職場中他觀察公司如何運作及解決問題,更清楚自己想做或是適合做什麼事。Jonathan 向我們分享普通上班族與新創的差異,上班生活規律,需要承擔的風險相較創業低很多,但學習曲線與收入過於穩定;而在新創界可以學習或得到的知識與經驗很多。雖然相對伴隨著高風險,但 Jonathan 認為自身的個性上較適合新創公司。儘管風險高他也願意承受,他鼓勵學生多向外體驗,認為人是需要經驗的動物,累積經驗後再出發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。

企管系出身的 Jonathan 也分享對大學的看法:大學時的個案研討、邏輯思考,培養出他的商業思維,對於創業有許多幫助。若同學對創業有想法可以直接開始,因為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實作,學習曲線很高,但也不需要給自己太多壓力,如果明確知道創業需要甚麼相關技能,可以趁學生時期培養、邊做邊學。每個人的起跑點不同,在創業上會有各自需要度過的困境。

當新創碰到傳統產業,利用敏捷優勢走出自己的路!

Home 心能夠在市場上脫穎而出,敏捷度是他們的致勝關鍵。Home 心是一家利用軟體解決照護問題的公司,執行長表示:「Coding 大家都可以寫,對於其他新的競爭者或是大型醫療集團,在程式方面並沒有巨大門檻。」但是,Home 心的商業模式為變動非常快速的 Marketplace,需要快速認識供需兩方適應市場,隨時做好變動的準備,相對龐大醫療組織的固化,Home 心顯得靈活許多。

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,醫院嚴格管控進出人員,病人家屬無法待在醫院照顧病患,照護員也面對高風險的環境。在如此棘手的情況下,Home 心反應快速,做到照顧服務分艙與分流,並透過 LINE 中的每週體溫卡,有效紀錄足跡,同時系統化整合照護員的服務紀錄,使醫院可以共同管理照護員的足跡與工作時長。

對於日後照護產業的發展,Jonathan 認為有競爭者加入是一件好事。不僅有更多資金投入廣告,讓照護領域提升曝光,更使社會大眾關注照護產業,讓政府注意到人力稀缺的事實,提高照護員薪資,從根部解決照護產業的問題,而不是一昧的補助。

不會寫程式的軟體公司執行長

Jonathan 是如何不會寫程式,卻成立一家軟體公司呢?「如果自己不會寫程式,就找技術人才加入公司,且軟體公司不應只限於撰寫程式,也需要找其他領域的人才觀察使用者習慣、做市場調查、營運與領導等。」在選才方面,雖然目前 Home 心的團隊規模不大,每階段所需的人才不同,Home 心在招募時會看中能自己尋找問題答案的人。擴大招募的目的是分擔團隊負擔,因此希望新進的幫手不需要手把手教導即能自行尋找答案。

Jonathan 送給同學一句話 :「不找藉口,找方法」。對於現階段的同學而言,還不會的事就去學,找藉口只會讓自己停滯不前。同時希望能學習與未知和失敗相處。與其長時間沉浸負面情緒中,不如想辦法解決問題、多嘗試不同的解方。當下次遇到難關時,就有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在團隊中更是如此,在邁向相同目標的道路上,團隊不僅可以相互扶持,更能共同討論、解決問題。

對於選擇,不後悔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並且保持快樂!

在 Home 心創立兩年半的期間內,曾面臨資金不足的危機,當時有兩個募資方可選項:一是大金額,要求大股份,對公司走向很有想法,希望將來能藉由 Home 心幫助自己的企業;二是小金額,要求小股份,給公司高度自由的企業。兩者的資金贊助相差四倍,對當時急需資金挹注的 Home 心而言非常難以抉擇,最後決定選擇小金額的投資方。這項決定攸關公司需要額外花多少努力達成原有目標,但 Jonathan 知道,做決定後不能後悔,每個選擇沒有對與錯。將來遇到任何問題,再去解決就好。

面對資金問題時,曾與團隊討論過什麼時候要停損以控制風險,最後的討論結果是「只要仍在試圖想辦法解決,創業題目都還有機會,別放棄」,當大家選擇放棄的那一刻,即是停損點。

Jonathan 帶出最後想與大家分享的心得:創業的人沒有比較厲害,每個人適合做的事不同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快樂就好,並且保持開心。

非常感謝 Home 心執行長蕭存佑 Jonathan 接受此次採訪,無私分享自身經驗,給予我們許多照護產業的洞悉,也鼓勵同學不找藉口、找方法,累積自身經驗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,並且保持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