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訪Hahow創辦人 黃彥傑Austin 】「勇敢做出選擇,並堅持下去」
創業路上,突破學習藩籬是 Hahow 的推進器
Hahow 創辦的原因,是創辦人至德國柏林交換時,發現台灣升學體制難以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,因此他希望以非傳統學校體系的管道,使人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知識,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路。與另一位創辦人阿諾的相遇,也是從德國柏林為起點,Austin 說道:「沒有去德國交換,就沒有現在的 Hahow。」。
在德國交換的過程,他們從觀察中獲得許多收穫與養分,首先,便是學子對於科系的選擇。台灣學生選擇科系的原因,多不是真心喜歡這個科系,反倒是在迷惘的路途上,獲得師長建議或分數剛好到了,便選擇該科系就讀。相較之下,Austin 與德國同學聊到選擇資工系的原因,卻聽到他表示自己從國高中就開始喜歡寫程式,上大學使他能持續朝著夢想前進;再來,便是德國的教學比台灣的課程更有深度與專業,德國不像台灣以國英數社自等基礎科目為重點,反倒有更多機會讓他們尋找對專業的熱情,Austin 舉出資料庫系統的例子,台灣課程僅會做程式的應用教學,反觀德國,則是需要自己完整撰寫整個系統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,德國學生更能在學習中找到熱情與興趣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;最後,Austin 在德國交換的過程,曾修習一門 Apple 與 Stanford 合開的線上課程,內容是教學如何寫 iPhone 的程式,他在德國可以毫無時差的學習,但那時候臺灣還不盛行線上課程,使臺灣學子較難與世界接軌。因此,創辦人們萌生從體制外造福學生的想法,踏上了創業這條路。
有了目標後,創辦人們開始著手讓人與人之間的知識能互相傳遞。起初,他們想嘗試搓合技能交換,但發現不僅無法賺到錢,也無法確保教學品質,更是在媒合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。因此,第一步優先將業務範圍著重於語言交換,客群目標為台大、政大與師大的學生,透過表單媒合兩位擅長相異語言的報名者,使他們實體見面學習與精進彼此擅長語言,接著嘗試將表單後台程式化,減少人力成本,並將語言交換擴大為技能交換,在用戶增長的同時,也豐富交換內容。回想 Hahow 的進化過程,Austin 表示很幸運收到花蓮同學的回饋。當時媒合的目標是讓雙方實體見面,然而該位花蓮的同學提出自己想參與媒合,卻苦因地理位置而無法完成配對。收到回饋後,Hahow 的創辦人們將實體媒合改為線上,並將「距離可能造成受眾參與困難」的考量融入後續持續研發的產品模式,一步步的變成現在的 Hahow 線上教學平台。
由此可知,Hahow 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透過逐漸克服創業路上所遇到的問題,且圍繞著 Hahow 「知識共學、經驗共享、社群共好」的理念,如螺旋般的成長,不斷提升平台的境界。
四位創辦人,擦出獨一無二的火花
Hahow 由一位文組出生的學生,與三位工程師所組成,這樣的組合,讓 Hahow 成為並非將商業利益放在第一優先序位的「商業腦」公司。反而藉由穩紮穩打的技術與其商業策略之間取得平衡。
在技術層面上,由於 Hahow 三位創辦人的工程背景,每位皆擁有紮實的技術底子,因此對於程式的輸出品質有其嚴格的堅持。Hahow 藉由內部 Code Review 的機制,即在程式碼放到正式環境之前,內部需要再有至少一人確認的流程,確認無誤,才能正式輸出程式碼。這種「多一步」才能完成程式碼上傳的步驟,跟一般商業要求快速的想法背道而馳,在「快速」跟「品質」之間,Hahow 選擇了「品質」。
另一方面,一般商業決策較注重性價比或是能否快速迭代,以爭取最佳的成本效益,但 Hahow 更專注於「產品品質」、以使用者為導向。Austin 舉例:「有時使用者要的產品比較沒有商業價值,但我們做產品時更注重的是使用者導向,因此會把客戶對產品的真正需求,排在比較高的順位。」在產品與商業價值之間的權衡,時常會有許多拉扯,「這是一直以來很多公司的問題所在。」Austin 表示,也許是阿諾(Hahow 唯一的文組畢業生)從創業最初,就身在有其他三位工程師背景的環境,耳濡目染之下,「我覺得阿諾現在是少數創業團隊裡面很懂產品語言的人。」Hahow 團隊因此得以在商業與產品間取得完美的平衡,擁有現金流的同時,不忘建立線上課程平台的初衷。
在營運過程遭遇挑戰,以各種方式成就公司
「你們覺得 Hahow 課程為何要使用募資的方式?」訪談到一半,Austin 向我們提出這個問題。
其實,選擇募資的方式很簡單,即是環繞「精實創業」的核心,有需求者的商品才是值得出現的供給,這種方式的想法有點類似「最小可行性產品」,但作法不完全相同。如此模式使用戶能決定自己想學習的課程,淘汰掉市場不需要的課程,以看不見的手,達到另類的供需均衡。除此之外,這樣的方式也能確保該課程作為商品擁有足夠的商業利益。
聊到 Hahow 在經營過程中遭遇的困難,Austin 認為整體而言,公司雖沒有遭遇到特別刻骨銘心的困難,然而仍有許多波折,而他們總是勇於面對各種挫折並解決之。近期來說,Austin 認為經營持續擴大的團隊是較棘手的任務。團隊人數少時,成員之間熟識,溝通也不用經過層層關卡,團隊規模擴大後,因為人數變多,不僅溝通上有更多層級之分,也因人數多,為促進資訊傳遞就會有更多會議,還需要有完整的內部制度規範,才能確保各項事務均在軌道上妥善進行。
如果可以重來......
Austin 感到最可惜的事情,首先便是沒有在有體系的公司待久一點,習得企業運作的本質,再來是沒有在大學時期好好拓展系外的多元人脈,最後是沒有學習更完整的財務知識。
Hahow 從 0 到 1 建立的過程中,公司的政策、內容與規定等,都是由四位創辦人的經驗所制定。回想過程,Austin 談到:「我覺得我在大公司待得太短,蠻多制度面或營運需知的細節,我們都得自己學。」他認為若再給自己一次機會,會在大公司待 3-5年,熟悉其制度與營運模式,再開立自己的公司,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。
另一方面,身為創辦人,在 Hahow 的營運過程中,有許多需要對外聯繫,甚至是合作的機會。Austin 認為若讓自己重新讀一次大學,他會積極參加社團,拓展自己的人脈,除了認識更多不同的人、從他們身上學習外,在公司對外的連結也會有所幫助;最後,Austin 強烈建議大學生好好建立財務知識,完整的財務知識不僅對創立一間公司的內部規劃非常有幫助,他也認為年輕時的自己應多學各種理財知識,了解投資理財的重要性,以此善用自己所擁有的財富,做出更合適的人生規劃。
身為大學生,我能做什麼?
訪談的最後,Austin 勉勵對創業有興趣的學生,找到一個能勇敢放手去做,且是自己有感、市場也有感的題目,並不停地在其中耕耘,等待整個大環境有需求的時候,機會即會隨之而來。若是選擇一個僅以賺錢為目的的主題,會發現這樣的題目不可枚舉,最後不停地更換主題,難以持續下去。亦可連結 Austin 給 Z 世代年輕人的建議:「堅持」,他認為 Z 世代要轉換跑道太簡單,「會沒有耐心在一個領域或是一個專業上持續精進,這是危險的。」Austin 表示,他認為 Z 世代更加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,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,如果結合「堅持」的精神,必定會創造出更美好的價值。
Austin 也表示,Hahow 在招募員工時,最注重的 3 項特質,分別是積極、熱情、主動學習。「尤其是主動學習這件事情,在 AI 化時代裡面是我覺得是更重要的。」Austin 說道,因為這個世界瞬息萬變,現代人更需要學習各種新知以跟上世界的腳步。
非常感謝 Hahow 共同創辦人 黃彥傑 Austin 接受此次採訪,分享了圍繞著核心理念而不斷進步的 Hahow,並與我們分享許多學生現在就可以著手去思考或進行的事物,也為學生們帶來許多勉勵!